红网时刻12月27日讯(记者 戴丹 通讯员 程玮)“到2035年,长沙常住人口规模将预测达到1550万人左右,服务人口规模预测达1900万人左右……”据今日刚刚公示的《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版(下简称《总规》)明确:从现在起,到2035年,长沙的国家使命为“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凸显中部地区崛起新担当、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愿景为“国际智造创新名城 美丽幸福山水洲城”。
即日起,长沙市的《总规》将进行为期30天的公示,在此期间,广大市民可登陆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长沙自然资源和规划”查阅《总规》公示版,并在2022年1月25日前通过邮寄信件、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提出建议。
邮寄地址:长沙市人民政府第二办公楼9楼,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916室;电子邮箱:cssgtkjztgh@163.com(请在信封封面或邮件标题上标注“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意见建议”字样)。
明日(12月28日)起,《总规》公示版专题展览将在长沙规划展示馆进行为期半年的展出,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前来观展,为长沙未来规划献计献策。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一个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代表城市的发展方向,与每一位市民的未来紧密相关。
长沙的《总规》有哪些亮点?它是根据哪些原则制定的?我们来看看规划专家们怎么说:
问题一:作为现代化大都市,总体规划对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交通出行是如何考虑的?
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慧芳: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建设,长沙市综合交通体系已初步形成,黄花机场等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凸显,高速铁路等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轨道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实现新突破;绿色生态、安全智慧交通发展水平不断增强,为长沙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尤其在“强省会”和“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整合和谋划区域交通发展资源,发挥长沙在“三高四新”战略中的“领头雁”作用,支撑长沙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建设等新的发展背景下,我们的交通规划更应该坚持以人民需求为中心、以百姓满意为标准,不断提升运行效率,让出行更加便捷舒适。
本次总规重点从区域对外交通、长株潭交通和城区交通三个层面来落实未来国家和省市的发展要求,从而实现以更加高效便捷的交通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一)区域对外交通层面,通过构建多向辐射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升长沙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联系的时效性和可达性,支撑长沙建设成为多向开放和链接全球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一是强化国际门户功能,全力将黄花机场打造为中部地区国际先进的空铁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二是提升区域辐射能力,重点强化补足长沙与国内主要城市群和城市间的高铁联系,并预留超高铁通道和枢纽;三是打造多式联运枢纽,建设国际邮政快递枢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国家高铁快运中心。
(二)长株潭交通层面,着力落实“打造中部地区崛起核心增长极”和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升长沙作为省会城市的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内外循环,形成一体化交通圈。一是立足长株潭都市圈空间结构和功能定位,形成以高铁、城际、轨道快线和城市轨道为主的“多轨融合”轨道交通体系,实现“轨道上的长株潭”;二是构建长株潭都市区“同城同网”高快速路交通系统,实现长株潭都市区道路系统一体化组织。三是形成面向国际、面向国家、面向区域和面向都市圈的多层级枢纽体系。
(三)城区交通层面,变革城市交通出行方式,形成基于轨道引领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将长沙建设成为集约、绿色、智慧、高效的绿色智慧畅行示范都市。一是遵循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导向,着眼打造更高水平的公交都市,规划17条、总里程799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协调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引导交通出行方式向“公交 慢行”转变,从而实现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不低于80%的目标;二是完善高效畅行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形成以高快速路为骨干,主干路为主体,内通外达的城市路网骨架,实现中心城区道路网密度不低于8km/km²;三是倡导智慧出行,预控无人驾驶等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建设高速、智能、泛在、安全的新型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问题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总体规划是如何营造舒适宜居的人居环境的?
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李彦波:
如果说过去的规划更多是针对物质环境的规划,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人民为中心,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作为判断城市是否宜居的标准已然成为了这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核心原则。
一是强调人口服务。规划预测2035年,长沙市常住人口将达到1550万人,同时提出实际服务管理人口将达到1900万人,针对实际服务管理人口特征和需求,完善服务功能,改善服务的便利性,确定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总量和结构比例。
二是突出人群差异。过去的规划主要强调人口规模,而很少关注人群差异。长沙新一轮国土空间总规就敏锐把握到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需求,提出打造儿童友好、青年向往、老年关爱的全龄友好城市,关注不同人群的空间需求。一方面,强调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区分级布局,以社区生活圈为单元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另一方面,结合5分钟、10分钟和15分钟不同空间尺度的社区生活圈设计,提出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和布局要求。
三是改善职住关系。优化居住用地结构和布局,鼓励产城融合以及功能混合,倡导tod的发展模式,引导政策性住房优先布局在交通和就业便利地区,避免形成单一功能的大型居住区,严控高层高密度住宅。
四是优化开敞空间。结合市域生态网络,完善蓝绿开敞空间系统,为市民创造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确定结构性绿地、市级公园等重要绿地以及重要水体的控制范围,划定城市绿线、蓝线。提出2035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到90%等绿地均衡布局的规划要求。
五是改善慢行环境。按照“小街区、密路网”的理念,优化中心城区城市道路网结构和布局,提出2035年中心城区道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结合街道和蓝绿网络,构建连通城市和城郊的城乡绿道系统,形成系统安全的慢行环境,建设步行友好城市,提出2035年实现15分钟可达区级绿道,30分钟可达市级绿道的总体要求。
六是开展有机更新。根据需要确定城市更新空间单元,明确实施城市有机更新的重点区域,结合城乡生活圈构建要求,注重补短板、强弱项,优化功能布局和开发强度,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和活力,避免大拆大建,保障公共利益,提高人居环境品质。
问题三: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总体规划是如何引导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
长沙永信土地规划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吴林: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城市发展早期一直以粗放、外延式发展为主,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008年,国家就提出要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多年来,长沙市一直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已形成以武广专线黎托客运站立体综合开发为代表的等多种节地模式,并在全国推广;制定了建设用地节地考核办法,督促区(县、市)及开发园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落实了“十三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目标,并提前完成目标;发挥了标准的利剑对建设用地实施节地考核,今年新修订的节地考核办法受到自然资源部、学习强国、市媒体的多次报道推广。
本次总体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约高效利用土地,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通过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控制建设用地总量,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
二是优化用地空间布局,本次规划的新增建设用地绝大多数集中布局在省级及以上开发园区和省市重点功能片区。
三是实施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和效益管控,引用tod模式重点区域打造高强度开发区,提高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四是引导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更集约高效。
五是积极盘活存量,引导利用效率低下、闲置没有用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立足精细化的思路规范土地管理,从规划引导到竣工验收等环节实施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从源头避免土地低效、闲置利用。
问题四: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极具特色的山水洲城,总体规划中是如何体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风貌塑造的?
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邓凌云:
“山水洲城”是长沙最独特的资源禀赋,是长沙风貌有别于他城的重要特征。长沙拥有山、水、洲、丘、垸等优异的自然资源本底,是1982年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千年城址未发生变化,从战国到明清一直临湘江橘子洲发展,山水洲城特征明显。
“山水洲城” 是城市变迁中始终不变的空间格局,是历史传承的纵贯线。近代长沙发展,城市拓展迅速,一定程度上占用了自然资源,但山水洲城的空间格局始终清晰。五版总体规划,均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长沙的城市性质之一,把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洲城风貌特色格局的保护作为保持城市特色的主要内容。
“美丽山水洲城”是引领长沙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理念,是“美丽中国”的长沙实践。山水洲城中的“山、水、洲”体现的是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城”注重的是古城保护新城建设,因此“美丽山水洲城”体现了长沙一以贯之将城市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理念,符合五大发展理念要求。
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塑造,其关键在于:保护好自然资源本底、传承好历史文化基因、塑造好疏密有致格局、构建好绿地开敞体系、打造好时代魅力空间、管控好重要展示区域,本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总体风貌特色主要编制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是保护总体风貌特色。突出长沙“一江两岸、山水洲城、湖湘文韵、现代风尚”的城市总体风貌特色,重点保护与塑造“山水洲城”核心景观。
二是优化城市市域空间结构。强化全域全要素、城乡统筹、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相融合,通过构筑“一轴一带三廊,一核两副九片,一脉两屏六楔”空间结构引导城市走向功能明确、结构清晰、多中心组团式的发展模式。
三是提升绿地与开敞空间格局。以山水洲垸自然资源为核心构建“一带一环、六楔八核”绿地与开敞空间体系。
四是提出洲岛、湿地保护利用策略。打造湘江洲岛中央公园带;对于洲岛按照“一洲一品”策略实行不同的管控政策;严格保护湿地资源,到2035年,全市湿地面积不低于25.50平方公里。
五是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重点保护“四山一江六河一城十三村镇”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构建“城-镇-村”的层次保护体系,包括1个历史城区、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6个历史文化街区、8个历史地段、13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以及全国首条历史步道和历史步道网络。
六是划定城市风貌管控重点区域。加强城市门户地区、城市中心地区、滨水沿山地区、历史文化保护地区、重要道路轴线地区、湘江及浏阳河周边地区城市魅力地区风貌管控,彰显城市形象和特色。
七是打造山水州城特色区和山水州城眺望系统。在现有“橘子洲-岳麓山”山水洲城特色区基础上,扩展“洪洲-黑麋峰余脉”“香炉洲、冯家洲-麻潭山”“月亮岛-谷山、鹅羊山、秀峰山”和“巴溪洲-大王山”四处山水洲城特色区。构建长沙“山水洲城”为基底的眺望系统,严格管控视廊范围内的建筑高度、体量和色彩。
问题五:本次在长沙规划展示馆展出的总规公式版专题展览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长沙规划展示馆馆长 章盛莉:
本次专题展览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生动性,从布展形式到展示内容,我们都力求深入浅出地向参观者展示此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希望专业的总规内容也像长沙规划展示馆的主题“我的长沙我的家”一样,更通俗易懂。
在本次展览,您可以看到,我们依托《总规》公示版内容,分为6大板块解读长沙未来的发展,依次为“一座蓬勃生长的城市”“一座活力十足的城市”“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一座生态绿色的城市”“一座创新智慧的城市”“一座幸福快乐的城市”。几个“城市”的概念将总规内容概括其中,更灵动更通俗,也更有利参观者对总规多角度的去解读。
本次展览的为了凸显更突出互动性,也设置了不少亮点展项,等待您前来探索和体验:
一是展厅“中央舞台”滚动播出《总规》解读视频,通过动画来解读公示版总规;而查询屏里也可以详细查询到您刚兴趣的总规公示内容。
二是展览中设置了几个网红打卡点:比如展厅中央的牵手互动装置,您只需与同行者牵手,就可以点亮“我爱长沙”的logo,留下您与同行者一起观展的身影;
三是展览现场设置了两个邮箱和一个“城市留声室”。其中一个邮箱您可以和未来的自己对话,留下对未来自己的期许,2035年再回来规划馆,看看2021年的自己和曾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愿望;也可在展览结尾的邮箱中留下您对城市发展的建议,2035年的长沙需要你我的共同建言献策。而在“城市留声室”,市民可以扫描二维码,为长沙未来的发展留下真知灼见,还可将观展感受、对未来的祝福用语音的形式录下来留给未来的自己,传递一份美好,体验与时空对话的乐趣。
相关链接:
来源:红网
作者:戴 丹
编辑:李雅婷
本文为新利棋牌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